在乡村振兴的大棋局中,华亭市设施蔬菜产业正以蓬勃之姿,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从田间到市场,从种植到加工,一条涵盖全环节的蔬菜产业链正逐步成型,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如今的华亭,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里面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小蔬菜”已然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大产业”。
蔬菜大棚撑起“致富伞”
走进华亭市的各个乡镇,蔬菜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策底镇红旗川蔬菜基地二期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项目现场负责人陈鹏介绍说:“我们在红旗川新建拱形钢架大棚179座,修建管理用房10间,排水渠2000米,还配套了水、电、沙化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于2月22日开工,计划5月底完工投入使用。”这一项目不仅扩大了全镇蔬菜产业基地规模,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让传统蔬菜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转型。
神峪乡蔬菜基地负责人李建国望着基地里的108座蔬菜大棚和8座日光温室,满脸笑意地说:“这些大棚,可是村民增收致富‘亮闪闪’的金钥匙。”时下,基地里村民们忙着移栽菜苗。
2024年,华亭市设施蔬菜产业链的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东华镇新建黎明川蔬菜基地和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种植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设施蔬菜300亩,露地蔬菜200亩,产出各类蔬菜约925吨,实现销售收入280万元。交易批发市场向多地销售配送蔬菜1500余吨,实现交易额500余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村300余人在基地务工,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助力10个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安口镇在朱家坡、马家堡、吴家堡“西三村”建成蔬菜拱棚276座、日光温室40座,带动三个村1200亩川地发展蔬菜产业,年产蔬菜500吨以上,产值达到160万元,带动种植户、务工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今年以来,华亭市以打造规模化、市场化、绿色化、品牌化为方向,强化政策推动、招商驱动、全链拉动、品牌带动,全力以赴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实现设施蔬菜产业链建设良好开局。截止目前,全市完成蔬菜春播种植0.65万亩,预计产量1.17万吨,新建设施大棚405座243亩,完成优质种苗繁育1000万株。
科技赋能注入“新动能”
华亭市坚持以科技赋能激活“数字生产力”,按照“产业开发+科研推广+技术示范+教育培训”的发展模式,建立了“1院+3队+N点”技术服务体系。平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专家联合华亭市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服务队,对7个乡镇7个村级示范点定期不定期下乡指导。
在蔬菜种植品种上,大力推广番茄“普罗旺斯”、黄瓜“津旺”系列,辣椒“陇椒、航椒”系列等18个高产优质新品种。同时,落实高垄覆膜、膜下滴灌、黄板诱杀、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8项技术,让蔬菜种植更科学、更高效。
为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华亭市采用“集中培训+田间实训”方式,举办培训班6期,发放蔬菜栽培技术资料1700余份,培训人数320余人次,培育蔬菜种植能手22人。策底镇副镇长李琦表示:“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精准化培育,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多元发展拓宽“增收路”
华亭市在设施蔬菜产业链建设上,坚持全链拉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后端加工环节,依托东华镇蔬菜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园等现有基础设施,着力引进以蔬菜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开发干菜产品、腌菜产品,统一包装,贴牌上市,推动蔬菜初加工、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
在销售环节,充分发挥蔬菜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行农企对接、农社对接和农超对接。鼓励众鑫超市、万家和超市、便民市场等销售主体搭建本地蔬菜直销平台,开展蔬菜直配直送,确保新鲜蔬菜能及时产得出、供得上、销得快。
此外,华亭市还积极探索“蔬菜+旅游”模式,抢抓“春光经济”“夏日采摘”等有利时机,利用特色采摘、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旺季,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认养农业。持续完善策底大南峪、东华裕光村等的旅游要素,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大力发展“周末经济”“田间经济”,将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华亭市设施蔬菜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是农业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从扩大种植规模到科技赋能,再到产业链的延伸,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心血。未来,华亭市将继续立足实际,强化调度落实,不断推动设施蔬菜产业扩容、提质、增效,让这一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链”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讯员 张小兵 严锐
张小兵 严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