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中获得亚军的“小顽童”队松延动力,凭借着N2人形机器人“类人”跑姿、创始人终点高情绪价值迎接机器人冲线、技术陪跑员头冒汗珠等,在社交平台火速“出圈”。
比赛结束后,参赛的N2机器人出现在了拍卖平台,显示市场价格为88000元,1元起拍,经过21次出价后,最终以56806元成交。A股市场还出现了“松延动力概念股”,公司也受到众多投资圈人士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松延动力受到“热议”或也与投资圈有关,彼时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称正在“批量推出人形机器人项目”,松延动力则是其中之一。3月29日松延动力在官方视频号发布了一条人形机器人奔跑的视频,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前有机器人公司表示,在选择投资方时会更倾向于选择产业方,主要原因是产业方会开放场景,有利于数据积累。在投资方的选择上,姜哲源表示没有太多的倾向性,“不一定说要有产业资源背景,能给我们带订单的机构我们都欢迎。”
松延动力于2023年9月成立,创始人姜哲源1998年出生,在清华读博的第三年选择辍学创业,专注于人形机器人、仿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目前松延动力有三款人形机器人主线产品:具身智能机器人“E1”、高动态人形机器人“N2”,及仿生机器人Hobbs。
人形马拉松出圈后,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与财经网科技等进行了对话,他表示取得亚军的成绩是超乎预料的,在短时间把几乎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面对爆火,他调侃道是“甜蜜的负担。”在商业化上,姜哲源很“现实”,他认为一家健康的公司是要尽快“造血”,才有资格去谈星辰大海。
当前N2的定价为3.99万元起,相较宇树科技Unitree G1基础款9.9万元的售价,不到一半。姜哲源坦言,这牺牲了很大一部分毛利,“我们第一步目标是实现规模化,第二步目标才是真正实现现金流转正。规模起来后,在同样价格情况下,能够把毛利水平提到一个更健康的水平。五一之后,会涨价。”
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姜哲源认为热度是超预期的,技术进步速度也是超预期的。在他看来,做机器人这件事考验的是体系化的竞争力,不是一个单点的能力。“机器人是机电和算法深度耦合的系统,长板要长,且不能有短板。”
以下为主要对话内容:
马拉松会助推机器人
接下来在可靠性上提升一个新高度
Q:怎么看待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对行业的意义?
姜哲源:马拉松可能是全球第一次真正把机器人拉到同一个竞技场上的比赛。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马拉松是一个借助公众关注让机器人公司提高自己产品可靠性的机会。
其实对我们来讲,马拉松最难的不是算法,而是硬件的可靠性。我们硬件在跑步的过程中其实出过问题,大家也看到像旋风小子中间还出现过头掉的情况,还有俩人需要跟着用降温喷雾对机器人进行降温,所以说我们的硬件可靠性还是有提升空间。
我相信整个行业都应该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现在所有机器人公司的工程师们一定是在加班加点去提升可靠性。我觉得马拉松会把机器人的可靠性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拉到一个新的高度。
Q: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考验的是机器人哪些能力?
姜哲源:让机器人跑21公里,对算法和软硬件的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第二是考验算法的极限速度能力,比如能跑多快,然后持续性跑多快,我觉得这两个是比较核心的。
然后当然要考虑硬件的爆发力,如果硬件本身性能不够的话,其实不能支撑得很快的。
Q:松延动力投入了多少人力、资源去准备这场人形机器人比赛?
姜哲源:去年机器人大会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一波比较严重的机器人可靠性的危机。在这之后,正式立项把机构的稳定性提高到新的高度。今年年初样机做出来后,我们就开始准备“空翻”,这是我们开年来的第一仗,和3.99万的价格,打的一个“组合拳”。
大概3月中下旬,我们开始投入到马拉松研发当中,准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确实整个团队在这段时间里特别能打,真的是把几乎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
我们是小公司,人力其实并不多,整个算法可能是4个人,硬件结构上大概也是三四个人,还有一些装配工程师,真正的研发工程师投入到马拉松里也就十几个人。
赛道热度和技术进步速度双双超预期
Q:博士辍学创业的初心是什么?
姜哲源:因为我从很小,就想创业了,我觉得创业是一个在开放世界做开放任务,就是完全open,你可以做任何法律以内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能够比较发挥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Q:创业后行业发展是否符合预期?
姜哲源:其实赛道的热度一直超过预期。早在2023年创业的时候,我们每次融资都以为是最后一轮,但每轮之后都有新机构愿意加码,每一轮都是新的开始。我们后来复盘,发现从底层逻辑出发其实也合理,因为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一定是一个长期难而正确的事情,所以持续获得关注、吸引投资也是合理的事情。
另外,整个赛道的技术进步速度也是显著超预期。2023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能走路的人形机器人凤毛麟角。但是在2024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已经能跑、能跳,这其实一开始是想象不到的。
Q:现在松延动力团队规模多大?
姜哲源:目前有70多人。公司从创业到现在,有一点我觉得没做好,我的组织建设其实是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建起来的,哪里缺人就补哪里,这种方式不太好。
现在我得先把这个事情梳理好,目前研发团队人手也不够,今年还要重点补充交付、售后和生产方面的人才。
Q:目前主要客户是To B还是To C?
姜哲源:其实我们不算同时布局b端和c端,而是我们这个“小人”买的客户既有b端也有c端。一些小b客户和c端用户可能就是一批人。我们主要聚焦的商业场景是小b端。
我们的产量是一年一两千台,这样的产能主要是在打磨我们后续量产交付的能力,我们在努力打通整个公司商业化的闭环,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反馈。打通后让闭环越转越好,直到我们实现技术突破,再让机器走进家里面,我们这个公司就真的大起来了。
Q:为什么这么早商业化?
姜哲源:从分析历史来看,会发现很少公司一直靠不断融资最后做成一家伟大公司的,这也不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如果是靠融资养活,这样的企业一定会受大环境波动影响,今年可能具身很受关注,明后年如果不受关注的话,作为一家纯研发型的创业公司,你就会看着这行一点点走低,甚至能算到自己哪天“死”,我们不希望发生这种情况。
一家公司首先要成为有利润的公司,能挣钱养活自己的公司,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企业,只有实现这个我们才有资格去谈星辰大海。
整个赛道仍缺乏足够的泛化性
Q:大家其实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更高,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娱乐或简单陪伴的阶段,假如它要真正达到商业化落地,现在存在的最大技术难点是什么?
姜哲源:人形机器人现在进家干活,最大的难点在于泛化性。实验室里我们看到很多惊艳的demo,像机器人洗衣炒虾、叠被子、叠衣服,在实验室里都完全ok,但是当这些机器人进入家庭环境的时候就不太行。机器人这种靠数据驱动的算法在泛化性上其实会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整个赛道其实普遍缺乏足够的泛化性,泛化能力不够。而泛化性的最大支撑在于数据,没有足够海量、多样化的数据,实现不了很好的的泛化性。
Q:现在人形机器人在数据采集上有哪些方式?
姜哲源:数据采集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仿真采集和真机采集。仿真这一块我们暂时不考虑,因为我们觉得目前仿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第二个是真机采集,真机采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遥控操作,这种方式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成本较高,因为每套采集设备都需要包含一个人形机器人。
我们现在正在采用的“UMI”方法,通过手持式夹爪完成采集,我们也有在做自己的采集设备,后续会进行规模化的采集。
Q:接下来会不会针对一些实际应用场景做研发,以及会不会做具身大脑?
姜哲源:我们不会针对一个场景研发,目前我们只卖标品,不做定制开发。
针对产品、场景的研发,我们交给生态合作伙伴来去做。因为我们公司现在确实很小,如果我们快速把公司扩张到很大,从商业化、现金流和管理上都不合理。
短期我们也不考虑做具身,我们可能不会花大价钱去雇一些做具身的人才,这一块也不是目前有精力顾得上的,长期来看是会去做的。
Q:机器人领域现在进入淘汰赛了吗?
姜哲源:这个我不好评估,可能一些投资人会比我更好评估。但从我的观点来看,我觉得不是的。这其实是一个足够大的赛道,也能够长期容下更多玩家存在。现在整个行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说怎么样卷死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