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勤
县域富民产业是兴业、强县、富民的关键载体。县域富民产业根植于县域,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具有突出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增收促进效应,能够广泛带动县域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增收致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能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迫切需要。
从空间维度看,县域富民产业是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纽带,具有促进城乡区域间产业融合与要素交换的独特优势。从价值导向看,县域富民产业通过挖掘县域多功能价值、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扩大产业规模,为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与产业增值收益分享机会。从产业实践看,县域富民产业具有跨界融合、主体融通等特征,通过县域三次产业融合实现多业态创新发展,依托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实现多元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关键在于突出特色,找准路子。要立足市场需求变化,从不同县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出发,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基础、人口结构特点、环境承载能力、文化传统因素,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突出差异化定位,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乡镇为节点、村庄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将县域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要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有效承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产能对接合作。择优确定县域主导产业链,积极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因业施策、错位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中心镇集聚、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厂向重点村汇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从“点状突破”转向“系统集成”。
县域富民产业具有一般产业的共同特征,因此要遵循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等一般规律。在选准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础上,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新价值,积极探索县域一二三产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人才、技术、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聚集中,实现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县域产业的竞争力。
要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食用菌、中药材、杂粮杂豆、大鹅等特色种养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大力发展定制农业。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重点加快创建玉米精深加工和婴幼儿配方乳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在富民。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在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作用。因此,要坚持产业发展和富民目标相统一,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县域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要完善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经营主体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龙头企业认定的前置条件。对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电商等主体和平台的联农带农效果进行评估,支持国家、省级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向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市场主体倾斜。探索将联农带农效果与财政奖补、信贷优惠、土地指标等支持政策挂钩,推动就业带动能力强、增收致富效果好的县域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加强合作,建设产业联合体,整合产业资源,实现产业抱团发展。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农企合股、分红奖励、服务带动等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此外,还要规范引导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