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田野,从课堂到基地,劳动教育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们通往全面发展之门。
为了用劳动点亮学子们的成长底色,近年来,贵州启动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指导学校开齐开足上好劳动教育课;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示范学校、建设劳动教育精品课,推出一批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和特色课程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办好第三届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劳动教育的主题紧密围绕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健体魄·塑习惯·润心智——贵州劳动教育里的成长密码”系列报道,将走进贵州劳动教育的生动现场,全面展示贵州各地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在这里,孩子们挥洒汗水,强健体魄,于劳作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以勤劳之手编织未来;在实践的磨砺中,心智得以润泽,梦想悄然绽放。
“截至2025年,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开课率达100%,学生劳动实践参与率逐年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持续走深走实!”
近年来,遵义市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上蹄疾步稳,立足红色沃土与地域特色,构建“阵地全覆盖、课程多元化、育人融合化、机制长效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各地校园蔚然成风,围绕劳动主题所开展的活动、探索、创新等内容,不仅多彩多姿,而且特色鲜明、成效斐然。
赛教结合:劳动赛场大显身手
“孩子们正屏息凝神地包饺子,灵巧的手指在饺子上游走,转瞬绽放出劳动教育的成果……”4月29日,以“以劳健心智,以劳塑习惯”为主题的遵义市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在遵义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幕。在小学低中高年级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和教师组等7个组别的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比拼中,师生在挥洒汗水中体悟“谁知盘中餐”的艰辛,在精工细作中领会“匠心如磐”的执着,让劳动习惯成为伴随终身的成长密码。
道真自治县以劳育美培养时代新人
4月14日,在道真玉溪小学开展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技能比拼中,“织锦成饰创花样”“美食地图寻味香”“蓝天放飞任翱翔”三大实践项目,将传统文化、科学探究与劳动技能深度融合。通过展技能、赛美食、拼创意,全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月16日,在务川第三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活动中,参赛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校服、洗衣盆、肥皂、衣架、晾衣杆,以及学生自带的短袖、长裤等物品,有条不紊地在25分钟内完成了3件衣物的清洗、悬挂、晾晒。
看,余庆娃的“十八般武艺”!4月17日,在余庆龙溪中学贴近生活的劳动技能比拼中,从小学低年级组的“文具规整需日常”“餐具清洁护健康”等基础生活技能项目,到高中组的“公益服务显担当”“智维数码急救帮”等综合实践类项目,16个竞赛项目涵盖生活技能、传统文化、科技实践、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既注重劳动技能的阶梯式培养,又融入地方特色与时代元素。“烹饪与生活紧密相连,我平时在家就经常做菜。这次和小伙伴一起烹饪,完成了麻婆豆腐、蒸鸡蛋等菜品。看着自己的成果,我感到无比自豪。”余庆城关一小学生张宝夫高兴地说。
看,余庆娃的“十八般武艺”
遵义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省、市、县、学校四级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启动以来,全市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教赛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家长同台竞技,充分展现了田间地头的耕作体验、锅碗瓢盆的生活智慧、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传承,彰显了教育回归本真的生动魅力,诠释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价值。
注重实践:多维融合精准施策
暮春时节,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境内的“中国茶海”数万亩茶园绿浪翻涌,到处一片忙碌景象,除了茶农们辛勤采茶的身影外,不少学生也如蜜蜂般在茶园中忙碌。湄潭县永兴镇完小在高质量推进“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中,劳动教育创新融入茶乡特色。茶园变成了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茶园变成了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事实上,这仅仅是遵义多维融合高质量推动劳动教育中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又应该怎样“学”?遵义市出台了一揽子发展政策,一系列实务举措。
首先,始终将实践阵地建设作为劳动教育的“硬支撑”,构建“校内微实践—县域主基地—市级大平台”三级实践平台,劳动教育空间全域贯通。全市获评国家级劳动教育试验区1个,省级示范县2个、示范校25所、实践基地14处,培育市级实践基地43个,累计建成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园1500余个,基本实现“班班有责任田、人人有劳动岗”。整合红色文化、现代农业、非遗技艺等劳动教育资源,建成校外劳动基地35个,市级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基地15个。
其次,立足地域文化与产业资源,构建“国家课程筑根、地方课程增色、校本课程出彩”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既有“乡土味”,又具“时代感”。同时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如,习水县三岔河镇中心小学成立“白酒蒸馏”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酒乡文化;绥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将劳动课搬进田间,学生亲手种植辣椒、缝制香囊,在劳动中学会孝道与感恩。
习水县第四小学茶乡劳动研学实践收获满满
再次,以劳动教育为纽带,推动“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形成“五育互促”育人格局。将农耕园艺结合体育项目,创新赛事活动,打破学科壁垒,让“劳育”和“体育”散发出协同育人的独特魅力。将非遗工艺联动美育,以非遗为魂、以美育为脉、以实践为基,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最后,建立“政策保障—师资建设—评价改革”三位一体推进机制,让劳动教育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劳动教育经费4450余万元,各级各类学校将生均公用经费5%用于劳动教育,保障课程落地落实。此外,还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过程+成果”双轨考核模式。
勇于创新:特色发展赋能成长
实干有成,创新无败。
遵义市各地在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地创新,既彰显了特色,赋能成长的硕果也十分丰硕。
“保证每所学校将不低于5%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劳动教育,2023年、2024年、2025年专项预算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经费100万元,补助支持学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园……” 2021年5月,仁怀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在劳动教育改革实验中,不仅力度大,而且成效好。为上好劳动教育课,全市学校不但配备了1561名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还先后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园253个,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室68间,开设手工坊、厨艺室、百艺工坊、感恩园、农耕文化区、无土栽培室、科创室、蚕房等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绥阳县在新时代县域劳动教育创新中,以“五育融合”为突破口,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构建了“1+8+N”劳动教育生态圈,以1个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为引领,8所省级示范校为支撑,102个校内外实践园为延伸,形成8.4万平方米实践网络,实现“校校有基地、班班有园地”。深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打造“一校一特色”课程体系,学生劳动实践参与率达100%,家长满意度提升至95.8%,有效推动劳动教育从“活动化”向“课程化”转变、从“体验式”向“素养型”转变,打造了新时代县域劳动教育改革的“绥阳方案”。
而在汇川区,虽然存在校内建劳动实践园不足的困难,但通过念好“三字经”,把握“五字诀”的创新,同样将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遵义中小学生“以劳健心智,以劳塑习惯”
“学生成长从掌心柔弱到双手有力,教育品牌从单点探索到全域示范,社会影响从学校独奏到社会合唱……”遵义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守正”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创新”中激活育人动能,在发展中彰显特色。今后,全市将立足本土文化、劳动和研学资源,创新“行走的课堂”“沉浸式体验”等育人形式,引导学生在躬亲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厚植理想信念,实现知行合一,让劳动教育既有理论深度,更有实践温度,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