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2024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1万人次。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拒绝上学属于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出现这种状况?这些问题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4月13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学生拒绝上学,主要原因当然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既要应对身体发育带来的剧烈变化,又要面临沉重的学业负担。尤其在心理层面,处理老师和同学关系、面对未来不确定带来的挑战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一些孩子无法承受这些压力,就会出现逃学甚至拒绝上学等现象。有些学生拒绝上学,还可能由具体的疾病引起。
但话分两头,学生拒绝上学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甚至一些学生拒绝上学以家长因素为主。比如不少家长在门诊坦言,自己比孩子更焦虑成绩排名,更恐慌升学竞争,这种焦虑通过日常言行不断向孩子传导,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家庭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的家长将自身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家庭教育变成压力输送,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就会加速形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有几分道理。
因此,在“拒绝上学门诊”,不妨多让学生和家长同治。医生一方面要针对学生认真研究诊疗方案,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家长反思自己。家长同治,既应该包括家长深度参与到针对学生的诊疗过程中,也应该包括家长要常思己过,并在医生的协助下,实施家长版的诊疗方案,通过家长自己的改变,重塑亲子关系,进而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协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当然,学生和家长同治不是诊疗资源的平均分配,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有的需要重点疏导家长的教育焦虑,有的需要优先帮助孩子重建信心。尤其是,对于被家长过高的期待压垮的孩子,可能需要先给家长的期待“降温”,让家长学会接纳孩子的平庸。当前“拒绝上学门诊”针对学生和家长采取灵活治疗策略,正是心理医学精准干预的体现。
对于“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加以反思和应对。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给予学生更专业的诊疗之外,更要从整个社会层面为孩子营造更加包容的成长环境,其中家长先确保自己合格尤为重要。不把板子完全打在孩子身上,家长普遍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学生获得来自家长的更大支持和帮助,“拒绝上学门诊”就会由热转冷。
作者 唐传艳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