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界、融合、创新!襄阳新农人“36计”激活乡村新活力

他们

新农人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是紧跟时代的人,是农民,是不断成长的农民。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农村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农人”。这些新时代“新农人”,正为家乡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

在襄阳的青山绿水间,一幅由“新农人”执笔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谷城县邓家坪村的悬崖栈道到襄城区卧龙镇的马术俱乐部,从老河口八一村的竹林温泉到智能化的蓝莓种植基地,这群“新农人”用跨界融合的智慧书写着“土味”新篇。

张建武

这里的“土味”真是香

邓家坪村距离五山镇18公里,是谷城县五山镇最边远的口子村。以往,村民靠山吃山,以种植香菇为生,村集体经济薄弱。因为生活不便,村民们只要稍微赚了点钱就搬到靠近五山镇的村去了。

改变从张建武回乡创业那年开始。2008年,张建武退役后回到家乡,那时的邓家坪村还不通路,没有自来水。张建武返乡创业,拿出全部的退役金,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军旅班河退役军人创业园”,养黑猪、山羊、土鸡等,并在2013年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带动村里无资金、无劳动能力的22户村民共同发展,其中8户是贫困户。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十几年来,在张建武的带领下,班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落后,他就带领村民沿河在悬崖峭壁上修建7.8公里栈道,并争取水电项目和交通项目,打造住宿小木屋。

缺少好的产业项目,他就投资建设5处高山放养基地,放养黑猪、山羊和土鸡;建设神农百草园,种植有机蔬菜和中药材;建设50多亩野生猕猴桃基地,让村民们可以就近务工。

没有特色,他就挖掘五山本地文化资源,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用野生猕猴桃酿造黄酒,并建设了酒厂和酒窖;听说市级非遗“云雾山锣鼓”面临失传,就带着员工上门向老师傅讨教,并将该技艺包装成“迎客鼓”。他还学习非遗“五山八大碗”的做法,让游客们找回“童年的味道”。

2024年,在谷城县文旅局的支持下,班河大峡谷景区引进众多非遗项目,并成功申报成为湖北省夜间消费集聚区。

近年来,班河大峡谷景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不仅带动农产品销售,也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班河大峡谷景区员工人数最多时达到120余人,其中60%是本地村民。

“在班河大峡谷景区上班,工资3500元至6000元不等,很多村民以前在外打工,现在都回来到景区上班!”邓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旭说,不仅如此,在景区的带动下,村集体收入逐年攀升,每年土地流转费和合作社收入能达到40万余元,村民们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好。

常春锋

驰骋追风 “骑”乐无穷

春日暖阳高照,在襄城区卧龙镇多米生态农场里的星骁马术俱乐部,马术教练刘海波穿着帅气的制服,戴着闪亮的头盔,双腿夹紧马肚,策马前行!靠近障碍物时,手中的缰绳一扬,骏马越过半人高的障碍物,飞驰而去。

在另一个训练场内,4岁的唐文轩正在教练李琪的指导下进行骑乘训练,骏马在教练指令下或缓或急,步伐稳健有力。

“我们学习马术已经一年半了。”唐文轩的母亲胡钰宸说,孩子曾经尝试过滑板、平衡车和篮球等运动项目,但只有马术坚持了下来,成为他最爱的运动项目。学习马术后,孩子的大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生活中也更加勇敢、自信和专注。

在马厩里,教练们正有条不紊地做马术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他们熟练地帮助学员戴上头盔,穿上专业装备,套上马鞍。李琪告诉记者,俱乐部现有22匹马,大都是适合训练的温血马,来源地为欧洲;此外还有两匹珍贵的汗血宝马,属于热血马,性格较为桀骜,驯服难度较高。

一匹马一年饲养费用大概16万元,此外马场的地面建设、维护价格同样不菲……在多米生态农场主理人常春锋心里,“干好这一行首先得亏损5年。”

2019年,从事旅游规划、餐饮业的常春锋决定二次创业。弟弟是一名驯马师,近年来华天、孙华东等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也让马术运动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这些原因让常春锋决定围绕马术开展创业。

当年6月,他把光明村一个废弃的养牛场和破旧的厂房改造成以马术运动为核心的户外休闲场地。随后几年,多米生态农场又陆续引入了泵道骑行、桨板等多项运动,增加了石窑面包、围炉煮茶、蔬菜种植采摘等趣味项目。

“从没有动摇过创业的初心。”常春锋介绍说,从长远看,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马术项目虽然小众,但也不断焕发活力。去年12月,2024年湖北省马术俱乐部联赛总决赛暨襄阳市马术场地障碍公开赛在俱乐部开赛,活动吸引了国内外20多个俱乐部的156支队伍参加。

“农场有人气后,马术教练就不够用了。后来从外面引进马术运动与管理专业人才,日子才好过一点。”常春锋坦言:“我们已经熬过了最初的五年。”

从2024年10月开始,多米生态农场发展面貌一新,人气更旺,市场更广,日均人流量最高达到3000人。今年,常春锋又提交了2025年中国马术U系列俱乐部杯赛的申请。

常春锋说,今年农场将继续开发房车营地、豆腐制作工坊、户外厨房、无动力乐园等新项目,打造综合性的乡村运动公园,以丰富的创新业态,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鲁作勇

乡村里的“速度与激情”

春风不燥,阳光晴好。襄城区卧龙镇光明村多米生态农场泵道公园内,四五个少年戴着头盔、护具,骑着小轮车,在主理人鲁作勇的指导下,风风火火进入场地,冲上波浪道。俯冲、过弯、冲刺……几分钟前还寂静无声的小轮车场地,霎时间就变成了“速度与激情”的所在,充满了欢声笑语。

“他们都是我的学生。”鲁作勇介绍,自己既是农场泵道公园项目的主理人,也是小轮车运动教练。“我还运营一个小轮车俱乐部,有五六十人接受长训,其中很多是青少年。”

小轮车是一种车轮直径为20英寸的自行车,具有较强的耐摔抗压性能。由于车把高,可360度旋转,比普通自行车轻便,有利于做出各种转体动作。2021年,自由式小轮车在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决赛中,中国选手邓雅文夺得金牌,给小轮车带来一波新热度。

作为小众运动项目,小轮车运动场地很少。今年年初,多米生态农场的泵道公园投入使用,鲁作勇和农场创始人常春锋合作,把这里作为俱乐部的户外训练基地。

鲁作勇从大学开始接触小轮车,学习完全靠自主,没有练习场地,也没有教练,只能从网上找国外相关视频,一帧一帧地看动作,他说:“因为很喜欢这个项目,觉得很酷,所以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慢慢摸索,一步步从教练做到主理人,如今每年我都是省运会小轮车项目襄阳市代表队的领队。”

鲁作勇介绍,小轮车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作为极限运动的一种,一方面它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克服恐惧、接受挫折、不折不挠的心态变化,孩子的意志也会更坚韧。“一节课孩子可能摔一两百次,但有一两次成功,孩子们就很高兴,眼泪挂在脸上,笑容也挂在脸上。”

采访过程中,光明村四组村民尚丽丽正带着孩子来到这里骑车。“孩子寒假发现这里后,每天都要过来骑两三个小时车,我觉得小轮车能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又能强身健体,是个很好的项目。”

陈萍

竹林深处有温泉 民宿玩出新花样

竹梢伴着春风,沙沙作响。

林间荡起欢笑,萦绕回荡。

在老河口市酂阳办事处八一村“竹林雅居”温泉帐篷酒店的竹林深处,汩汩温泉撞碎倒映的竹影。

“这里很早就有一片竹林。”八一村党支部书记邓小红说,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发展农、文、旅产业项目,该村结合竹林资源投资建设民宿,因缺乏运营经验一直未能产生效益。

老河口市酂阳办事处创业者陈萍有着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2024年10月在王府洲游玩时,看中了这块“宝地”。在与八一村进行充分沟通后,最终决定投资。今年1月,“竹林雅居”温泉帐篷民宿开始试运营。

漫步竹林,18个露营帐篷映入眼帘。

智能门锁轻响,记者掀开18号帐篷。声控灯瞬间点亮,智能窗帘自动卷起,整片竹海扑进落地窗。

掀开帐篷后的竹帘,青石围砌的温泉池白雾翻涌,管家小杨正往池中撒玫瑰花瓣。听见有人来,管家小杨拎起一壶老黄酒,轻轻放在温泉边的围炉上,一股酒香,伴着桂圆、柑橘、红枣等食物在炉火烘烤下散发的甜蜜,瞬时充盈房间。

“泡着热汤看竹海,骨头都酥了!”南阳游客刘向伸出大拇指称赞道,周末带家人来泡泡温泉,身体和心理得到双重放松。

天气晴好,品尝完美味的农家菜,记者乘坐民宿配备的观光车绕着八一村兜风,体验各类特色项目。车辆驶过,惊起的野鸟掠过蓝莓园,村民们正在绑扎月季花架,好一派田园风光。

“八一村月季花海远近闻名,等到5月,月季花开放了,那才是鲜花盛景,游人如织。”邓小红自豪不已。

下午,民宿中心草地上一片欢笑声,一支团建队伍正在工作人员组织下开展游戏活动。游戏间隙,队员们或草地嬉戏,或竹林漫步,或双人骑行,每个人都能找到舒服的休闲方式。

暮色漫过竹海时,温泉池接连亮起氛围灯。陈萍打开手机和同事们记录下民宿里的“小美好”。过不了几天,那些精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通过网络都将为八一村带来更多的游客。

“除了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还带动村里文旅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邓小红告诉记者,民宿的成功运营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关注,提升村子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村子后续发展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陈萍表示,我们打算系统规划,扩大场地,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游乐项目,加大宣传力度,让民宿辐射范围更广,吸引更多游客感受自然的魅力。

朱峰

小蓝莓绘就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借助智能设备,我们可以精准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在“竹林雅居”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朱峰轻触手机屏幕,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数据一目了然。通过指尖操作,大棚内即可开展全自动供水供肥,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

作为“竹林雅居”温泉帐篷酒店的合伙人,2024年,朱峰就开始谋划蓝莓种植,并顺利完成土地流转、技术搭建等工作,目前,种植了“莱克西”“F6”“L25”等蓝莓品种。

朱峰介绍,借助科技力量,基地蓝莓产量提升,蓝莓果实品质十分出众,果实直径普遍在18毫米以上,接近1元硬币大小,最大的果实直径甚至可达25毫米。

蓝莓种植基地不仅提升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为八一村发展提供产业支撑,还为村民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后期采摘等工序只能依靠人工。”朱峰说,基地高峰期用工一天能有100多人,人均月工资接近3000元。

朱峰表示,未来,准备进一步扩大蓝莓种植面积,丰富种植品类,延伸产业链条,制作蓝莓汁、蓝莓酒等,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产业支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共同过上更好的日子。

让“新农人”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源代码

清明时节,襄城区卧龙镇屠巷村里,英国留学生都夷腾将意式浓缩咖啡倒入青瓷杯,咖啡的香气与连绵翻滚的麦浪“邂逅”,营造出独特的田园意境;不远处,尹集乡白云社区,空姐葛悦琪辞职返乡开办的“窑·远乡村柴窑面包房”成为网红打卡地,不少游客在这里寻找“诗和远方”;30公里外的谷城县五山镇班河大峡谷,退役军人张建武忙着引导车辆有序停放,避免堵塞交通……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襄阳乡村,成为有志于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这些“新农人”带着开阔的眼界,用跨界思维重构乡村经济版图。都夷腾用社群玩转麦田咖啡馆,葛悦琪把航空服务标准引入面包作坊,张建武以军事思维管理景区员工。他们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乡村资源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价值,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活力,在绿水青山间发展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如今,乡村创业呈现出惊人的吸引力,带给人浓浓的“情绪价值”。葛悦琪烘焙面包作坊采用新鲜、健康、带着烟火气息的食材,传递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态度;麦田咖啡馆融合乡村风情,主打独家“特调”,喝的是大自然无私馈赠的美景;班河大峡谷非遗“云雾山锣鼓”、五山八大碗、自酿猕猴桃酒等“土”味十足,别有一番风味。这些“不一样”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吸引无数城里人来这里“忙里偷个闲”。

市人社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襄阳新增返乡创业7452人,同比增长16.7%,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亿元,带动就业6万余人,创新创业涌动出新“春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鼓励乡村创业的政策举措持续发力,为年轻人投身乡村创业注入了新动能。

护航创业,襄阳提供“一对一”“手把手”陪伴式服务;精准对接,襄阳有关部门主动上门解决困难、落实政策;搭建平台,襄阳打造“家门口”创业集聚区,让就业创业机会触手可及。优良的创业环境如同隐形脚手架,托举起创业者的梦想大厦。

当然,鼓励和引导更多年轻人到乡村创业,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积极推动农业与文旅、电商融合,推动产业链配套从“盆景”变“森林”;要引入更多细致服务,加大金融、法律等专业领域服务力度,推动创业从“输血”变“造血”;要加快布局冷链物流、5G基站等新基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达标”到“超前”,为乡村创业提供更大舞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年轻人有知识、有活力、有创新精神,是乡村创业的主力军,蕴藏着无限可能。襄阳要努力当好解码乡村振兴的“翻译官”,让新时代青年与广袤土地深情对话,让每个返乡的新农人都能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源代码。

乡村振兴

人才是关键

襄阳“新农人”的故事已然超越个体奋斗,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他们用实践证明: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可以孵化文旅IP、培育新消费场景的活力空间。

张建武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朱峰的蓝莓园让农民开始习惯拿月薪、陈萍民宿带火月季花海产业链……这些生动案例,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诠释。

悬崖栈道凿开封闭山村的出路,科技大棚照亮智慧农业的未来。襄阳“新农人”正在默默改变新农村的价值评价体系。

当更多青年带着城市经验与乡土情怀“双向奔赴”,乡村振兴的星火必将燎原,让古老村落焕发持久生命力。


记者:严俊杰 孙凤玲 韩秀嫣

通讯员:俞娟娟 李雯艳 余晶晶

摄影:乔森垚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 | 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