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六维并举兴水城 产城共舞跃新阶】⑥文旅添活力:康养魅力曲

四月的水城,风和日丽,繁花似锦。

电商直播间烟火升腾,“水城三锅”裹着方言热浪出山;水城经开区熔炉吞吐,海外订单飞越山海;智能采掘设备深掘千米,发耳煤业锻造循环经济链条……

这座从煤海深处涅槃,于凉都云端起舞的城市,正以“工业强基、农业提质、投资赋能、城镇焕新、消费升级、文旅铸魂”为笔,饱蘸高质量发展之墨,锚定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书写“质量与速度齐升、生态共发展一色”的县域经济新篇章,展现康养水城新风采。

文旅,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在北盘江畔的天门村,鳞次栉比的木质吊脚楼错落点缀于青山绿水间,黛瓦飞檐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远处的云缠雾绕的群峰、虬枝盘曲的百年古树、层叠如画的梯田以及炊烟袅袅的民居,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山水田园诗画。

过去,因三面绝壁环抱、一面临江激流的险峻地势,长期困于交通闭塞之境。村民出行仍需背负竹篓翻越海拔千米的险峰,手脚并用地攀爬嵌于绝壁上的石阶,方能穿过云雾缭绕的峡谷“天门”——两扇巨大悬崖石壁形成的天然门户。

聂康 摄

这个躲在北盘江大峡谷臂弯里的村落,至今保留着178栋木瓦老屋,翘角飞檐下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屋檐滴落的雨水在青石板上敲出600年的回响。“去镇上赶集得爬‘天梯’,手脚并用翻过两道悬崖,背篓里装点山货换盐巴。”如今,这条曾经让村民犯愁的险峻山路,却成了户外爱好者追捧的“天门古道”。

“对民族特色村寨要加强系统性保护,深化文旅体融合,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遵循这一发展理念,水城区通过系统性修缮传统民居,让天门村焕发新生。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该村相继获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实现从封闭山村到文旅典范的蜕变。

聂康 摄

近年来,水城区以山水为卷、文化为笔,在文旅融合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篇章。跳通河漂流、奢渡河景区成为热门打卡地,海坪彝族火把季与北盘江高空跳伞碰撞出新火花。2024年,全区游客增长10.2%、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01%。

野玉海景区内的贵州省首家高山滑雪场——玉舍雪山滑雪场突破季节限制,依托专业雪道(含初级、中级、高级及旱滑道)吸引滑雪爱好者;夏季通过滑草乐园、星空露营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以及新增丛林穿越等业态,配合帕斯谷休闲娱乐综合体,让“冷资源”与“热文化”碰撞出四季沸腾的“热效应”。

聂康 摄

与水城西部的冰雪激情遥相呼应的,是东部乡村跃动的历史脉搏。在陡箐镇,水城村画这项扎根乡土的非遗技艺,在2024年完成华丽转身,举办“村画闹春”系列活动,参加日本等海外画展,用东方美学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如今,水城完成“水城村画”作品及文创产品版权登记2076个、专利注册18个、商标注册20个,版权收入36.4万元,天门村通过“文化铸魂+”模式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印证了“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守护发展根基”的深刻内涵。

聂康 摄

智慧与诚意,是水城应对“流量大考”的双重保障。针对往年出现的服务短板,水城区在游客服务中心引入智能预约系统分流高峰客流;民宿集群推行“服务承诺制”,从床品清洁到特色餐饮制定标准化流程。今年,将借鉴“村超”出圈经验,按照“旅游+”模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山水之美。

文旅产业的勃兴,正在重塑水城的城乡肌理。在老鹰山街道中坡居委的小河矿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废弃的厂房变身非遗展示馆;房地产企业与文旅部门联手推出的“避暑置业计划”,吸引“候鸟族”在此安家。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超过12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7亿元。

聂康 摄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回望,水城的转型故事远未落幕。这座曾因煤而兴的城市,紧踏绿色转型的坚定步伐,谱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今年,水城区将按照“深化文旅体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