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消费升级、政策红利、技术革新等因素的驱动,我国女性孕期化妆品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孕期女性作为特殊消费人群,对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使得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尤其是在化妆品新规下,如何既满足年轻孕妈对“颜值经济”的需求,又保证安全性,成为摆在孕产护肤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当前,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关乎母婴健康的特殊行业正经历从 “经验式发展”向“科学合规化”的深度转型,在政策落地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中探索可持续路径。而随着国际品牌加速布局,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推动着女性孕期化妆产品在功效和安全性上不断提升。
行业新生态:从模糊宣传到科学规范的转型
近年来,我国化妆品监管框架持续细化,尤其针对孕产护肤这一特殊领域,政策导向愈发清晰。2021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2021 年第 49 号公告),首次明确将“宣称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适用的产品”列为“新功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明确将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归为特殊化妆品管理。新规通过“分类定性+注册管控”的逻辑,从源头要求孕产护肤产品必须科学严谨地证明其对特殊人群的安全性,本质上是为孕期女性构建“看得见的安全屏障”。
值得注意的是,法规为企业设置了调整窗口——原已备案的普通化妆品需在2022年5月1日前完成备案信息及宣称内容的整改。在此背景下,整个行业正加速从“经验式生产”向“科学验证式发展”转型,行业集中度与规范化水平有望显著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转型对孕产护肤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抬高准入门槛,淘汰缺乏有效安全体系的企业,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倒逼立志聚焦细分领域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针对孕期皮肤特质开展专项研究,推动行业从“概念营销”向“技术驱动”转型。
理性审视:政策过渡期的行业共性与适配课题
孕产护肤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政策落地与市场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适配周期。而如何在这一周期内实现合规与发展的平衡,成为全行业共同探索的课题。
随着国家各项鼓励生育政策的推出,备孕及孕期女性对安全护肤的需求客观存在,这一群体对“适合自身的产品”有着强烈诉求;但另一方面,“孕妇适用” 作为新功效的法规要求,也是行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例如涉及生殖毒性、发育毒性等多项检测,检测方案的制定和实验周期往往长达数年,需要企业研发技术的积累与持续成本投入。
据袋鼠妈妈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弥合这一时间差、推动企业更加合规,袋鼠妈妈在调整宣传口径的同时,坚持从产品原料安全出发,依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 年版)》,普通日化产品涉及的化妆品原料多达8972种,通过毒理性、刺激性、生殖毒性等多维度严格筛选,坚持剔除含孕妇、婴儿慎用成分,筛选出不到 800种原料(2025年8月数据),并坚持不添加酒精、防腐剂、香精的配方原则,每款产品上市前需通过常规9项检测、63项激素筛查及孕期特殊安全测试;生产环节由通过GMP认证的工厂保障,上市后持续跟踪消费者反馈,从源头上最大限度保障安全;向用户传递安全性信息,在合规框架内回应市场需求。
安全坚守:携手监管破局孕产护肤信任危机
当前,孕产护肤行业正处于“安全优先”与“需求响应”的深度融合期。在孕产护肤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媒体、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形成合力。
而在行业转型中,孕产护肤行业也不断通过主动合规、技术创新与监管协同,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袋鼠妈妈实验室
据了解,2021年新分类规则发布后,袋鼠妈妈第一时间启动产品外包装标签整改,在2022年5月1日前完成所有在售产品备案信息及宣称内容调整;2022年7月,又以“袋鼠妈妈鲜护舒纹橄榄油”提交“孕妇适用”新功效注册申请。国家药监局在当年11月给出了评审意见:需要申请人“补充提供采用啮齿类动物进行产品或成分的经皮扩展一代生殖毒性试验及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资料”“产品的经皮重复剂量毒性试验资料,评估母体和子代的暴露水平以及是否存在蓄积毒性。”
“在咨询国内多家权威检测机构后,考虑到完成这些检测无法满足90个工作日补充资料的要求,袋鼠妈妈暂停了对该产品的申请,重新按照药监局的指引一步一步开展相关安全评估,从2023年到目前为止,袋鼠妈妈在药监局指导下,已经陆续开展各项生殖发育以及伴随毒代等安全性研究。”袋鼠妈妈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国家政策如何变化,产品的安全、品质以及对消费者安全负责的心态,始终是袋鼠妈妈的底线,也是袋鼠妈妈多年来良好品牌口碑的基石。
南方+记者 黄晓韵
【作者】 黄晓韵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