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万王之王的时代》 劳埃德·卢埃林-琼斯 著 冯丽平 译 后浪丨世界知识出版社
这是一部讲述波斯历史的书,讲述了不同于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基于古希腊记载的故事。这个故事由波斯人来讲述,说的是波斯内部的故事,是波斯版本的波斯历史。此书既是古代伊朗第一个伟大帝国的政治史,又是对波斯人所在世界的社会文化探索。
波斯帝国的建立使得东西方之间首次重要且持续的联系成为可能,并为后续的古代帝国奠定了基础。它在定义一个成功的世界帝国的样貌这一点上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波斯帝国在历史上首次开启了国际对话,因为总的来说,波斯统治者还是开明的专制君主。他们对自己的王权采取了一种令人惊讶的自由放任态度。不同于那些追随波斯人的步伐,成为狂热帝国主义者的罗马人或英国人,波斯人并不想将自己的语言强加给被征服的族群。而英国的殖民者、士兵、商人、官员,则将“女王的英语”带到了每一块大陆。从不列颠尼亚到叙利亚,罗马人将拉丁语用作商业、金融、律法和秩序的语言。但波斯人从不将他们的语言强加给被统治的族群。他们更喜欢用当地的语言发号施令,并规定亚兰语为帝国境内的一种通用语,以促进有效且公正的交流。
波斯人统治着古代世界最大的帝国之一。而更令人瞩目的是它从崛起至成就伟业的过程。它兴起于一个微不足道的部落领地,这个领地位于现今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省。
当谈及波斯历史时,名字和命名都很重要。以“波斯”这个名字为例,它的使用本身就充满争议。曾经为西方所熟知的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该国的全名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今天的西方,以及中东的部分地区,伊朗经常被视为一个在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伊朗人非常清楚,新闻标题、电视纪录片、杂志文章,以及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如何向世界展示他们形象的。在1979年后定居美国或欧洲的伊朗人看来,“波斯”被用来意指一个“更好的”境地和时代。人们可能会认为,一个简单的方式,即用“波斯”指代前伊斯兰时期,用“伊朗”指代伊斯兰时期,可能是解决术语问题的实用方案。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样简单的标记方式并不足以解决问题。
在1935年3月的诺鲁孜节庆典上,短暂的巴列维王朝(1925年—1979年)的首位统治者礼萨汗宣布,不应再使用“波斯”这一陈旧的词来指代他所统治的国家。他选择改用“伊朗”一词。礼萨汗意识到,在西方人的想象中,“波斯”一词自希罗多德时代起,就一直是“颓废”“奢靡”“思想落后”等形象的同义词。那些到过波斯的西方旅行者对这种古老的印象进行了扩展,在他们的报道和回忆录中,“波斯”被精心地塑造成了一个奇异之地,神秘莫测,笼罩在黑暗阴影之下,充满阴谋诡计、专制君主、被奴役的妇女,并且拥有超乎想象的财富。礼萨汗写道:“每当说起或写到‘波斯’这个词,外国人就会立刻想起软弱、无知、悲惨、缺乏独立性、混乱无序和无能,这些都是波斯上一个世纪的特征。”
1935年,礼萨汗尚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西方对他统治的国家形象的挪用——毕竟直到1978年,巴勒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才提出“东方主义”这一术语,而这或许正是礼萨汗当年可能会用到的概念。这一术语描述了西方帝国主义话语再现中东世界“殖民地”和文化的方式,这种再现方式为西方殖民事业加以辩护,并支持这一行径。“东方”几乎是欧洲人的发明,自古以来便是充满传奇故事、异国情调、令人魂牵梦绕的回忆和景致,以及非凡经历之地。礼萨汗意识到,源自希腊语的“波斯”一词的内涵,削弱了伊朗在现代世界的潜力。“伊朗”则源自中古波斯语,本用于指代伊朗民族,后延伸指代帝国本身。伊朗之外的族群,比如希腊人和罗马人,被统称为“非伊朗人”。礼萨汗认为,“伊朗”才是他所统治的国家的恰当名称,这个名称植根于这片土地、历史和民族。
那么,我们应该用哪个词:“波斯”还是“伊朗”?“波斯”可以被用来描述这个从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二世开始被诸多专制君主统治的王国。因为该名称指的是伊朗高原西南部的一片特定的土地,所以从狭义上来讲,它也是指波斯帝国。那么,“伊朗”呢?它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术语。从种族、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自远古以来,便有一个“大伊朗”概念,它从俄罗斯南部、乌克兰和多瑙河流域延伸到高加索山脉、里海,之后一直延伸到中亚广袤的平原和印度西北部地势崎岖的地区。在此论述中,波斯帝国(最狭义的“波斯”)实际上就是这个“大伊朗”的代表。
(作者为英国知名学者)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劳埃德·卢埃林-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