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乃彰 通讯员 夏丽萍
走进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选矿车间,球磨机轰鸣于耳,浮选设备不停翻转……车间内,一个人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生产流程的设备运转情况,只见他一边查看电机运行电流和轴承温度,一边和同事说明新设备注意事项。还时不时用手在分级机溢流槽接点矿浆,分析一下磨矿细度,“用手一摸细度就能知道流程是否正常”是他多年来总结的经验。
他,就是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选矿车间副主任孙徐军,这名扎根生产一线30多年的“选矿匠人”,带领团队通过设备技改、流程优化,为传统矿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孙徐军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威海市劳动模范”“威海工匠”等荣誉。
勤学深研提技能
1992年7月,从技校毕业的孙徐军,怀揣梦想,走进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机修工人。
刚踏入工作岗位,孙徐军并没有初入职场的浮躁,而是难活儿、累活儿、脏活儿抢着干。在他看来,虽然自己在设备维修方面算得上“技校科班”出身,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快速适应工作,必须“实践出真知”。
不满足于学校学到的知识,孙徐军在工作中总是围绕着设备,主动向师傅们请教,深入学习设备维修的原理与经验,反复翻看设备说明书。下班后,他更是将当日所学内容详细记录在本子上,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甚至对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每一台设备的优势劣势都了然于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徐军凭借勤学苦练、不断钻研,熟练掌握了矿山机械设备的安装、技术改造、维护保养等专业知识,设备维修和技改能力迅猛提升,从一名普通的机修工人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公司设备安装、技术改造等大型项目,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小孙是机修‘大拿’,遇到机械问题时,他总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查找问题根源,制定修改方案。”提及孙徐军的专业,同事们赞不绝口,“有他在,我们都很放心。”
对于大家的称赞,已经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身份的孙徐军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虚:“说不上多厉害,经历多了,书看多了,经验多了,对机械设备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活儿自然就会干了。”
时代奔涌向前,科技日新月异。孙徐军深刻认识到,唯有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为此,他主动报名参加前沿领域培训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他办公桌上时常放着的“新潮”专业技术书籍就是他勤学深研的有力证明。
创新攻坚破难题
孙徐军的工作履历上有段成绩格外亮眼——《高压辊磨机风力选粉机处理高质量矿石工艺方法》获得第六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该技术在金矿加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首套专门处理高质量金矿的系统,矿石回收率由96%提升到100%,选矿加工费用年可减少300多万元,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时间追溯到2019年冬天,为了提升高品位金矿回收率,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设计研发一套全新处理系统,这个担子自然压到了孙徐军的肩头。
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参考,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孙徐军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开始摸索前行,自主设计、自主安装调试。
查资料、找数据……那段时间,整个团队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轮班连轴转,连吃饭睡觉都觉得耽误时间。
更艰苦的是,系统安装调试阶段恰逢数九寒冬。在零下10℃的低温野外环境下,孙徐军带领团队成员爬上20米高的设备平台进行高空作业。为了工作便利,他们甚至不能穿太厚的棉衣。呼啸的风声从耳边吹过,每走一步都会有晃动感,但他们不为所动,在寒风瑟瑟中专心致志地工作着……
在孙徐军带领下,团队不仅高质量完成系统上新项目,更将原来定的工期缩短了近半个月。
高压辊磨机风力选粉机处理高质量矿石工艺的成功,是孙徐军创新推动技改升级的缩影。
多年来,孙徐军坚持把科技创新、增效降耗放在工作首位,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创新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实践,主导、组织选矿车间设备技改工作,完成了整套流程优化,使综合回收率提升了3.44%,年可创效640多万元;充分考虑尾砂综合利用,将细度控制在可用于井下充填的合理水平,减少了尾矿库的贮存压力,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年可减少充填材料费用590多万元;完成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成果30多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其中,《一种带微调装置的支柱研究应用》获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该项目能够提高采矿效率2倍以上,减少采矿损失率30%,实现了矿石“颗粒归仓”,年效益提升1580万元。
团队联动增效能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将除尘器灰尘直接用风力输送到原矿细料仓的方法是否可行……”在孙徐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孙徐军正和工作室成员们探讨着破碎工段除尘系统的技改项目。
在这里,孙徐军利用选矿车间新设备、新工艺培训的契机,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带动成员学习交流新知识,并将车间老师傅们组织起来,带学徒授技能,身体力行“传、帮、带”,营造了“比技能、学本领、赶先进、超师傅”的工作氛围,使矿山人特别能吃苦耐劳、奋勇拼搏的精神得到了较好传承,同时,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孙徐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王文耀说,这句话是孙徐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
王文耀是选矿车间设备维修人员,以前只会解决设备常见小问题,对于大的机械故障,只能请求“外援”。加入孙徐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后,孙徐军的言传身教让他深刻认识到“工作也是一种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现在,选矿车间的设备工作原理,我基本都掌握了,即使遇到大的机械故障,我也可以自己解决了。”
搭建成长平台,培育新时代工匠队伍。孙徐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完成技术成果2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先后带徒22人,多人获得技师、高级工证书以及威海市首席技师、威海工匠和省、市技术能手等称号,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从传统工匠到全国劳动模范,孙徐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匠心”的深刻内涵:坚守初心,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与时俱进,是对时代的积极回应;传承匠心,是对行业未来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