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案板上的岁月诗人:“猪肉荣”老刘的烟火江湖

凌晨四点的邯郸街头,晨光未至,夜色尚浓,在城东街这个梧桐掩映的菜市场里,老刘的冷鲜肉小店的卷帘门总是第一个升起。

老刘名叫刘龙海,被街坊们戏称为“猪肉荣”。他三十年如一日守着三尺案台,用质朴的善意在钢筋水泥里筑起温暖的巢。这位小店老板的故事里,藏着城市褶皱处最动人的光,也飘荡着市井长巷里最绵长的味觉乡愁。

来光顾的老顾客一个接一个

“来点五花肉吧,烧烤的话,肥瘦相间正合适。”初见老刘,他正给准备去烧烤的顾客做推荐。

老刘踏入卖猪肉这一行,已经三十个年头了。1996年,老刘和妻子郭贵芝就在这儿开起了这家小店。

刘龙海和妻子郭贵芝

“之前,我一直在冷鲜店给人打工,门道渐渐都摸熟悉了,就自己开起了店。”细数着这些年的变化,老刘不自觉地微笑起来。从最初“跟师学艺”,到如今拥有自己的冷鲜店铺,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良心卖肉。

“现在好多了,加盟了有品质保障的品牌,也不用凌晨两三点就起来去选货了。”不过,为了选到品质更好的肉,老刘还是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出发,他说:“这是让自己放心,也让来买肉的大伙儿放心。”

之前猪肉价格疯涨,有供应商暗示用冷冻肉替代冷鲜肉,老刘宁可空着半个冷柜。“都是街坊,老朋友了,不能伤了他们的心。”老刘的小店周围小区林立,光顾小店的顾客以居民街坊为主。

“街坊们把‘饭桌’托付给我,这事儿马虎不得。”老刘说这话时,案板上的电子秤分毫不差地停在“0”位。

“大姐,这梅花肉拿回去别焯水,用淘米水泡半小时去腥味儿。”“小伙子要做糖醋排骨?我帮你把脊骨剃干净。”“前腿肉剁馅记得放点姜汁。”此起彼伏的叮嘱声里,老刘的斩骨刀在晨曦中划出银弧。

“老刘可是个细心人儿,我不爱吃肥腻的,他每次都会记得。”顾客李书清刚搬来不久,不过短短半年,却已经成了老刘的回头客。在她心里,老刘卖的不仅是猪肉,更是街坊四邻的信任与温度。

“咱没啥文凭,有的就是一颗想好好经营小店的心,再顾好我们一家。”看着老顾客一个接一个地来,老刘感叹道。

市场里的“及时雨”

“刘哥可是个‘热心肠’,我们市场里公认的。”午后的市场慢慢安静下来,旁边小店的老板小李来找老刘借凳子。

家里的红白事儿、临时照看摊位、家里有困难了……不管哪家商户遇到事儿,老刘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冰柜罢工了好几次,都是刘哥给帮忙修好的。”海鲜摊位老赵对记者说,平时有啥事儿,他都愿意先找老刘来帮忙,“刘哥真是我们市场的‘及时雨’。”

老刘在整理冷鲜柜。

“热心肠”“及时雨”是老刘给市场里其他商户留下的印象。

“老赵的店也跟我们一样,是个夫妻店,老赵出去进货送货,他爱人遇到冰柜‘罢工’肯定心急,修理家电这方面我还稍微懂点,能帮就帮了。”老刘打趣道,不会修冰箱的男人不是合格的小店老板。

在妻子郭贵芝的眼里,老刘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他们一家人的坚实后盾。“店里的事儿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他也照顾得很好,帮着亲戚开店,孩子的朋友有事儿,他也总是会忙前忙后。”说起老刘的事儿,除了骄傲,郭贵芝的眼里还有心疼。

“之前市场里有个商户的家人去世了,老刘知道后,赶着去帮忙。”郭贵芝知道,在老刘心里,市场就像老家的土炕头,你添把柴我加把火,这日子才能过得暖烘烘的。

“刘哥,借你家几个袋子用用啊?”“用呗。”回应完其他商户的老刘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都在一个市场里,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得互相帮忙。”

“可能是因为离邯郸道不远吧,最近总能遇到来逛的外地人,有的时候他们来问附近还有啥好吃的、好玩的,我也能给他们指指路,介绍介绍咱邯郸的特色。”现在的老刘,不仅是市场里的热心人,还变成了外地游客的参谋。

市井里的味觉乡愁

“刘哥,我照着您说的放糖、放酱料,怎么这个肥肠就是没你做的香。”老刘边片着五花边笑答:“火候不对,要用文火慢慢炖。”

临近傍晚,老刘的案台瞬间变讲台,生姜拍裂声里也能飘出“烹饪经”,老刘卖肉,但也爱做菜。他会根据不同的季节给顾客推荐合适的菜品。春天推荐春笋炒肉丝,夏天教大家梅菜扣肉,排骨玉米汤成了秋天首选,在冬天来一碗热乎乎的猪肉炖粉条再适合不过了。

周末的排骨总是最先告罄,老人们说这是“团圆信号”。无论是排骨炖冬瓜、排骨炖土豆,还是红烧排骨,都是令人垂涎的硬菜。老顾客李建堂拿起排骨呢喃道:“现在年轻人哪缺肉吃,缺的是煨着人情味儿的灶头。”

“我就爱吃老刘家的血肠,用油一煎,再调个蒜汁,别提多香了。”张庆红是老刘的老顾客了,最近腿受伤了,还是不忘这口“满嘴香”。

“这不,腿伤恢复得差不多了,就赶紧来买点。”张庆红对记者说,“说是来买肉吧,还不是想跟老刘聊聊天,聊聊做菜,说说家长里短。”

“姑娘,你可以试试做个回锅肉,简单又好吃。先把肉煸炒出油,再加入豆瓣酱……”和张庆红唠家常的时候,店里来了位不太会做饭的年轻姑娘,老刘赶忙介绍了起来。

“孩子们老劝我歇歇吧。”晚上收摊时,老刘摸着相伴三十年的斩骨刀说,“总有人记得猪肉原本的香气。”妻子知道,老刘闲不住,也放不下他干了一辈子的事儿。

斜阳穿过门口的帘子,照着案板上深深的刀痕,那里面沉淀的何止是岁月,更是一个普通人用双手捂热的春秋。此刻,旁边小区里的某个厨房飘起酱香,主妇正按照叮嘱翻炒糖色;新房子的餐桌上,老人和孩子在欢笑声里咀嚼记忆中的筋道……在这速食时代,或许我们真正渴望的,不过是买肉时多听句“记得小火慢炖”的叮嘱,是在机械扫码声里,那份带着体温的人情味。

邯郸晚报记者王丹丹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