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行进中国丨钢铁是怎样在“公园”里炼成的?

说到搬家,很多人深有感触:又累又难。一座大型现代化钢铁厂要搬家,比起个人搬家来,难度又大上了千万倍。

达州钢铁厂从老厂区搬到新厂区,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而是一次重大的升级。这个更难。

达钢新厂区。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提起钢铁厂,一些人脑海里立刻蹦出“黑烟滚滚”“气味呛人”的场面。但,那是从前。

现在,走进达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方大达钢”)新厂区,必定会颠覆人们的这一“刻板印象”——烟囱排出的只是水蒸气,在阳光下洁白无瑕、洋洋洒洒。刺激气味?不存在;黑色烟尘?也没有。

“我们要打造4A级景区,以后会更漂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以后厂区不但会搞好绿化,还想有些创意。比如,两个巨大的烟囱,就设想绘制成青花瓷瓶的样子,既有漂亮画面又有文化气息,可以为钢铁天地增添一些诗情画意。

厂区一角。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在今年4月1日正式举办揭牌仪式乔迁新居后,短短4个月,这座占地近5600亩的钢铁厂,摇身一变成为“绿色智造”的标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实现了生产效率、环保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全面跃升。

“我们有5600名职工,管理将近5600亩厂区。每人管好一亩地,达钢就能更美丽!”工作人员轻松地话语,透露出对方大达钢的无限信心。

搬迁后的新厂区。达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环境改善的秘诀何在?“我们计划打造工业旅游景区,第一步就是让这片地绿起来!”方大达钢宣传人员毛会介绍,新厂区总投资150亿元,其中环保投入就占了18%,绿化覆盖率达35%。“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老厂区下降超70%,吨钢新水耗同比下降19.7%,生产废水实现零排放。”她介绍,新厂区通过“节水—节电—回收”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构建起“循环利用”的生态闭环。

厂区内的管道。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绿得有智慧,生产开“外挂”。这里的“绿”不是简单种植树木,而是跟“智造”深度绑定。在炼铁单元,两座1340立方米高炉的自动加揭盖技术大幅降低能耗。“在老厂区,发电率大概只有60%。”毛会介绍,新厂区改造升级后,利用高炉炼铁产生的余热,自发电率能达到95%!就连物流环节也“卷”起了环保:电子运单无纸化,每年少打50万张小票,绿色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

智能天车系统正搬运钢材。实习生 唐艺娟摄

车间内,充满活力的智能天车系统,正灵活地搬运着钢材。安全与效率两手抓,都要像钢材一样“硬”,这是方大达钢人的共识。

智能化改革正深刻地改变着生产的每个环节。“以前人工贴铭牌劳动强度大、标准不一,现在机器人操作效率和包装质量双提升,还降低了用工成本。”轧钢厂双高棒车间,车间主任李光桃对她的“新同事”——焊接机器人赞不绝口。据了解,该设备通过双目摄像头精准识别钢材包装端面,使焊接效率提升,质量稳定性提高。

智慧管控中心实现全流程管控。实习生 唐艺娟摄

厂区的“C位担当”是智慧管控中心,堪称整个生产的“最强大脑”。它采用“1+2模式”(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生产、经营管控一体化平台),像一张无形的网覆盖全流程。焦化、炼铁、炼钢、轧钢……所有工序数据“不落地”传输,调度效率提升40%多。炼铁工序更“狠”,靠AI算法实时监控2000多项指标,智能调优,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

新厂区的转型不仅限于生产领域。作为达州市“一号工程”,方大达钢将工业旅游融入规划,争取创建国家4A级景区。目前,党建文化园、湿地文化公园及游客中心已初具规模。

正在生产线上“前进”的钢铁。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未来,游客能近距离围观“巴山”牌钢筋的诞生,在企业展厅解锁钢铁科技树,沉浸式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实版。工业旅游项目有望带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同时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壮观的钢铁矩阵。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从老厂区最后一炉滚烫铁水,到新厂区智能生产线流畅运转;从印象中的“黑色产能”,到新时代的“绿色智造”……方大达钢的搬迁升级之路,每一步都写着“破局”与“决心”。搬迁4个多月后,这个“钢铁绿巨人”已经站稳了脚跟,正稳步迈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兴赛道上。(实习生唐艺娟、张皓馨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