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徐玲 通讯员 曹坤 济南报道
2025年4月初,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运动康复门诊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送旗人林先生(化名)激动地说:“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好,现在还能小跑!”3个月前,他在滑雪时意外摔倒,导致左膝关节严重损伤:前交叉韧带撕裂、关节腔积液、骨髓水肿……经历手术和系统康复后,这位曾“寸步难行”的患者,终于实现行走自由。
术后膝盖僵硬 他如何找回“活动度”?
“摔倒时听见‘咔嚓’一声,膝盖瞬间就肿了。”林先生回忆道。3月初,在就近医院完成韧带修复手术后,他面临更大的挑战——术后左膝盖又肿又硬,腿既不能完全伸直,也弯不到正常角度(活动度不足95°),大腿肌肉明显萎缩,连最简单的伸直腿、弯曲膝盖等基本动作,做起来都非常吃力。
术后第15天,左膝还缠着绷带的林先生,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运动康复门诊。康复治疗中心副主任刘宝祥表示,“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功能恢复才是关键。”像林先生这样的运动损伤患者,若错过黄金康复期,可能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
量身定制“阶梯式”方案 破解康复困局
运动康复团队为林先生制定了“消肿胀-增活动-强肌力”的“阶梯式”方案:
1.早期干预:每日进行一次超声波治疗促进积液吸收、推拿治疗松解粘连组织,每周结合两次冲击波治疗加速损伤修复,通过被动活动逐步“解锁”僵硬的关节,为后续肌力训练奠定基础。
2.中期强化:结合助力运动与主动训练,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开始进行肌力训练。
3.后期突破:强化肌力训练,并鼓励患者在家中坚持自主锻炼。康复团队会定期询问患者家中锻炼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每次训练后,康复团队都会详细记录我的关节活动度。”林先生翻开康复日记:3月25日屈膝105°,4月1日达到120°,4月7日突破145°——这组数据标志着他的膝关节功能已达到正常屈曲范围。如今,林先生的腿部肌肉力量显著增强,疼痛明显缓解——从最初需要双拐支撑行走,到现在已能小跑并保持稳定。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他和康复团队的共同努力。
经过13次系统康复训练,林先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精准的治疗技术,还有康复团队的温度:“治疗师不仅耐心细致地教会我动作,还常叮嘱‘回家要练但别逞强’。有次我偷懒没完成训练计划,治疗师立刻打电话来关心进度。”这种全程跟踪的康复管理模式,让他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他说:“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医学不仅有手术刀的精准,更有康复带来的新生。”
很多患者以为“伤筋动骨躺百日”,这种观念反而会错过黄金康复期。早期科学介入康复治疗,不仅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还能缩短恢复时间。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运动康复门诊提供的个性化方案,已经帮助众多患者避免了“越躺越难恢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