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傍晚,夕阳为鄂北丘陵镀上金边,枣阳市熊集镇垱咀村九组的55根新架的电线杆在暮色中投下琴弦般的影子。422岁的皂荚古树下,68岁的钟佑财轻抚树身龟裂的纹路,向驻足拍照的游客讲述:“这是老祖宗在万历年间栽的,我们小时候经常爬到树上摘皂荚……”顺着他的指引望去,麒麟湖面碎金浮动,农家乐升起的炊烟与晚霞缠绵,恍如时光在此停驻。
422岁的皂荚古树成了陈家林的网红打卡点
垱咀村九组在当地被称为陈家林。这个曾被标注为“空心村”的村庄,正经历着令人惊叹的蝶变。
时间倒转至上世纪80年代。藏在麒麟湖北岸山坳里的陈家林,27户人家守着300多年的古树、千亩碧波,却因“出山要翻三道梁”的闭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渐成孤岛。
“为了生计,村民们陆续搬离了生活一辈子的老宅。”垱咀村党支部书记金帮明说道。
皂荚古树旁的老屋
转机发生在2023年。回乡守孝的钟佑财惊讶地发现,记忆中的荒村已成“网红秘境”:摄影爱好者翻山越岭来拍古树虬枝,驴友在废弃的老屋前搭帐篷,短视频里能时常刷到网友拍摄的老屋前的皂荚古树。“老树守着空村近40载,该给它找群新伴了。”这个发现让钟佑财彻夜难眠。
“金书记,我想回陈家林开农家乐!”钟佑财的提议让垱咀村党支部书记金帮明既喜且忧。喜的是终于等来归乡人,忧的是现实难题:通往陈家林的4公里山路连摩托车都难行,更别说架设电网。
400多岁的古树
国网枣阳市供电公司熊集供电所所长李兴兵仍记得那个燥热的午后,勘察队伍扛着设备穿行在齐腰深的蒿草中进行实地勘测。
2024年的山花见证着奇迹:机器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山谷,供电人用绳索捆着电杆一寸寸地挪移,在山石中凿出一个个杆洞。8月酷暑,当100千伏安变压器在古树旁轰鸣启动时,55根银线已如琴弦般串联起山峦。
电网改造后、陈家林的路也通了
通电当日,数十位游子沿着新修的水泥路重返故里。42岁的村民钟华武摸着老宅墙根的“身高刻度”,突然红了眼眶:“1987年刻的,那会我才四岁多。”这些刻着岁月印记的土墙,如今成了游客拍照打卡的天然背景板。
“经常有人到古树这里来拍照,不如发展旅游吧。”有村民建议,路好了,电通了,来玩的人肯定越来越多。
这一想法得到了熊集镇党委的大力支持,镇党委书记陈凌多次实地察看,将该村纳入了熊河风景区发展范畴,提出依托皂荚古树、麒麟湖、狮子口水库、麒麟寨、老房子等资源,打造露营基地。
村庄新开的农家乐也成了打卡点
生态红利催生了“乡愁经济”。钟华武迅速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了一口土灶,摆起了几张桌子,一个简易版的农家乐开业了。
“用山泉水煮茶,柴火灶焖饭,竟引来不少城里人驱车来这里体验。”钟华武说,开业几个月,已经接待了数百名游客,生意还不错。
“今年将在陈家林建设基站,解决通信网络问题。”陈凌表示,熊集镇党委将大力改善陈家林的环境,建设麒麟湖-狮子口水库风光带,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
狮子口水库
“回迁不是简单地回家,而是把根重新扎进土地。”钟佑财说,如今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在门口的古树下与来此的游客讲述陈家林的往事。
“以前觉得乡愁是落叶归根,现在明白更是把根脉续进未来。”金帮明望着停车场里渐增的车辆,忽然想起老辈人常说的那句话——山挡不住云,石拦不住泉,只要心火不灭,故园终会等到春天。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孙小娟 张静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刘惠
审核:廖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