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晋快评丨道德评选别把“辣椒炒肉”硬说成“满汉全席”

近日,吉林白城市“吉林好人”候选人齐某因事迹中包含“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等细节被网民质疑,最终被取消资格。

翻阅历年道德模范事迹,崇高性始终是核心标准。而此次事件中,镇政府将日常孝行包装成典型事迹,用放大镜观察普通人生活细节,硬要从中提炼出闪光点,本质上是一种评选标准的降格。“孝老爱亲”的范畴虽广,但作为“吉林好人”候选人的事迹,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突出性。当“炒菜多放辣椒”这类极为日常的行为也能称得上“事迹”,就容易让人对评选的严肃性产生怀疑。

除了材料“注水”,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如此单薄的事迹能一路过关斩将,直至省级评选?白城市文明办回应称,齐某是“基层推荐,经公示复核后上报”,然而程序正义不能为内容缺陷背书。基层推荐是否流于凑数?审核是否仅停留在材料有无,而非事迹厚度?若如白城市文明办工作人员所言进行了“实地核查”,又为何未发现事迹单薄,直至网民质疑才匆忙纠错?从材料撰写到审核把关的层层失守,暴露出了整个评选流程的形式主义。

道德建设需兼顾“高度”与“温度”,但标准不可混淆。当我们在质疑“炒菜事迹”时,反对的不是平凡善举,而是将道德模范庸俗化的评选逻辑,以及审核把关的敷衍了事。道德建设如同烹制佳肴,既需要“米其林”滋养世道人心,也离不开“家常菜”温暖市井烟火。但若把“辣椒炒肉”硬说成“满汉全席”,损害的不仅是评选的公信力,更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力。

来源: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