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珠海正以昂扬之姿迎接这一体育盛事。十五运会之于珠海,不仅是体育竞技的高光时刻,更是城市打造滨海幸福之城、实现全方位发展的强劲引擎。百岛之市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城市肌理,绽放新风采:绿美工程让情侣路海风更显清朗,城市风貌提升让公共空间愈发雅致;金湾“绿茵版图”日益织密,横琴国际网球中心焕新亮相,多元化运动场地“嵌入”市民生活圈……珠海在迎接全运会的进程中,既见颜值之变,更显民生温度。一场关于“赛事如何重塑城市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在这片滨海热土上展开。
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实现“无感通关” 受访者供图
场馆改造 全域提质
以赛营城绘共享图景
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重要承办地,珠海共承担8个项目的办赛任务,这是其历史上承接全国综合性运动会项目最多的一次。面对这场办赛大考,珠海以“存量优化”为核心逻辑,将改造投入精准聚焦“智慧化、无障碍、生态化”标准,满足赛时需求,更兼顾赛后民生利用,用赛事串联起散落的滨海资源,勾勒出“体育+生态+休闲”的共享活力图景。
场馆改造见匠心。从横琴国际网球中心的升级改造顺利通过体育工艺验收,到珠海度假村酒店无障碍建设获省执委会“双优秀”评价,珠海赛区的场馆改造始终紧扣“以赛惠民”逻辑。一批多功能运动场地“嵌入”市民生活圈,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10分钟健身圈”不断完善,赛事场馆变身民生空间,生动诠释着“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深刻内涵。
珠海全民健身中心 受访者供图
全域提质显担当。珠海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的城市风貌提升行动工作专班,推进6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立领导“包路”巡查机制,重点抓好比赛场馆、代表团驻地沿线及周边环境综合提升。从情侣路沿线的步行设施升级到野狸岛与珠海渔女景点的景观串联,从赛事场馆周边的“微改造”到全城覆盖的“大美颜”,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办赛事即办城市”的理念。
交通与民生保障的“双向升级”更见温度。开展公路隐患排查,修复路面坑槽裂缝,整治施工隐患24项;投放首批无障碍公交导盲助乘系统,保障特殊群体通行便利;优化抵离服务,完善城市公交保障,增设交通指示标识和引导人员……这些举措既为赛事护航,更让市民日常出行受益,实现“赛事通道”向“民生绿道”的无缝转换。
一城承办 三地联动
跨境赛道架湾区桥梁
十五运会赛事中,珠海承办的公路自行车项目男子个人赛是全国首次跨越融通粤港澳三地的体育赛事,也是十五运会唯一一个粤港澳三地融合比赛项目。
2024年11月24日,珠海赛区举办的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已然成为这场“跨三地”赛事的精彩预演。测试赛不仅创下“世界海上跨桥骑行最长、穿越海底隧道最长、全运会测试赛路程最长”三项历史性纪录,更首创粤港澳三地赛事统分结合组织方式。
2024年,珠海举办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 受访者供图
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赛事深度联结珠港澳三地城市道路。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项目男子个人赛规划的比赛路线从珠海博物馆出发,途经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珠海情侣路以及澳门大桥、香港迪士尼乐园、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粤港澳标志性人文景点与风光带,全程约230公里。运动员们将在沿途领略珠港澳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魅力,见证“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生机与融通图景。
为打通“一赛跨三地”的关键环节,珠海依托数据化、信息化技术搭建起高效的指挥调度与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了人员车辆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如今,这种跨境协作经验正逐步延伸至民生常态领域。
在通关服务领域,珠海边检部门将赛事期间的高效查验模式转化为常态化举措。先后推出“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边检查验模式、车辆“联合一站式”查验系统与“免出示证件”通道等,以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大湾区日益增长的跨境通行需求。
在公共服务领域,协作的触角持续拓展。“澳门+横琴+珠海”跨境医疗数据合作试点即将启动,将推动病历、影像、检验报告等医疗数据的跨境共享,让居民享受到更连贯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中小学研学活动合作不断深化,为青少年搭建起跨区域成长平台。
一系列探索,不仅为区域赛事活动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更以创新实践为大湾区日常通勤优化与治理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赛事流量 发展增量
全运红利化长效动能
城市是赛事的“赛场”,赛事是城市的“秀场”。珠海正以十五运会为契机,将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城市治理的“增量”,让“短期办赛”力促“长期发展”。
城市的核心是人。赛后所有场馆将以“免费+低收费”模式向市民开放,2025年1月1日正式开放运营的珠海市全民健身中心上半年累计接待人流量超15万人次,情侣路沿线设施已成为市民“临海听风”的网红打卡点,而“一区一品”赛事品牌的打造——香洲赛艇、斗门龙舟、金湾自行车、万山海钓等,更让全民健身热潮持续涌动。“赛事惠民不是终点,而是民生升级的起点”,这一理念正让全运红利持续释放。
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是当下旅游的新热点。乘全运东风,珠海围绕“天空、大桥、海洋、运动、科技、乡村”集中凸显城市文旅体融合新亮点。
借赛事吸引运动装备、智慧体育等优质项目落地;联动整合港珠澳大桥、情侣路、横琴长隆等自然人文资源,实现“参赛即旅游”的转化效应,带动酒店、餐饮消费升级;游艇码头、安麓酒店、海泉湾赛车场等高端文旅综合体集群加速崛起;香洲埠历史文化街区联动唐家古镇、斗门旧街,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珠西都市圈内,乡村旅游风情带与“跳岛游”生态链逐步成形……“赛事+”的乘数效应显现,不仅让“赛事流量”真正转化为“经济留量”,更为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站在珠江口西岸眺望,十五运会为珠海带来的,远不止赛场的欢呼与奖牌的荣光,更在于城市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区域协同效能的显著跃升,以及民生福祉的持续厚植。从“滨海赛场”的竞逐,到“湾区画卷”的铺展,这座百岛之市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奔向更辽阔的未来。
市民说
【视频】体育管理者雷敏姬:
健身设施遍地开花 运动热情燃动全城
Transparency
“从观众席到赛场仅一步之遥。”曾是专业运动员的雷敏姬,如今身兼珠海格创海方文旅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和珠海市全民健身中心运营负责人。谈及参与十五运会相关赛事的感受,她眼中光芒闪烁。“省男子篮球联赛暨十五运选拔赛,珠海主场就设在市全民健身中心,最大的亮点是沉浸式观赛体验。”雷敏姬介绍,不同于以往隔着楼层或远距离观赛的模式,此次赛场设计让观众直面运动员,得以近距离感受竞技激情与拼搏精神,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雷敏姬 受访者供图
对于全运会给珠海带来的改变,雷敏姬道出关键词——方便!“过去,周边1到3公里内可能只有一两处球场,现在仅羽毛球场地就有七八个。”在珠海生活了15年的雷敏姬,深感十五运会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作为目前广东省体育项目最多的全民健身综合体,也是珠海首次投入使用的综合性体育馆,珠海市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与运营,加速了珠海“10分钟健身圈”的成形,让市民运动选择更丰富、参与更便捷。
雷敏姬也感慨,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精彩纷呈,激发全民健身热潮。在珠海市全民健身中心,老人们自发组织训练门球,大叔们的羽毛球队每晚雷打不动合练,大妈们的广场舞队在抠动作细节……过去,大家多为职业运动员加油;如今,群众赛事让普通人也能圆“全运梦”。
谈及珠海体育事业的未来,雷敏姬期待赛事能覆盖得更广、类别更丰富。在她看来,无论是传统体育项目还是新兴体育形式,只要得到合理引导与有力扶持,小众项目也能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实现百花齐放,让更多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乐趣。
【视频】骑行爱好者谭忠铭:
“抬腿就是好路线” 海天之间乐享骑行
“路更顺了,身边骑友也越来越多。”珠海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谭忠铭,爱带着队伍沿情侣路往淇澳岛畅快飞驰。他见证着这座城市乘全运东风,在车轮转动间悄然焕发新活力:海岸绿道翻新升级,港珠澳大桥成为赛事地标,零星骑友聚成上百人的社群……
谭忠铭 受访者供图
从最初“找条平整没车的路都难”,到如今“抬腿就是好路线”,在珠海骑行了20多年的谭忠铭,对城市骑行环境的变迁感受深切:淇澳岛线路持续优化,横琴环岛道路深入开发,十字门新道路让骑行训练无需过桥,高新区也建起大小环线。“海岸线绿道更完善了,路面平整开阔,单车道、人行道和汽车道分流清晰,骑车时特别安心。”
随着十五运会脚步临近,珠海的运动氛围如夏日气温般攀升。“有大爷大妈说,骑车比在家打麻将精神;也有上班族夜骑,说骑着骑着压力全没了。”更让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骑行队伍,“很多人想参加业余赛”。
这份热情正随赛事不断升温。“听说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赛要穿越港珠澳大桥,骑友们都特别激动。”作为全国首次跨越融通粤港澳三地的体育赛事,也是十五运会唯一粤港澳融合项目,此次公路自行车赛意义非凡。谭忠铭曾专程探路赛道,“海天一色间,桥牵着三地。在‘世纪工程’上骑行,景色美得独一无二!”
谈及未来,谭忠铭满怀期待:“想多办点自行车业余赛,让普通人也能交流比拼。更盼着国际赛事来珠海,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骑友看看我们珠海的路——不仅好骑,还好看。”他认为,十五运会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珠海“运动+旅游”的新大门,“以后人们说起珠海,不仅知道情侣路、港珠澳大桥,也会说这是座‘骑起来就不想停’的城市。”
《羊城晚报》2025年7月28日A4版报道
文 | 记者 张芷瑜 实习生 康鸣怡
图 |受访者供
视频拍摄|实习生 欧昊
视频剪辑 |记者 麦宇恒 方浩 实习生 孙萌泽 游家可
视频包装 |记者 余梓涛
统筹 |记者 钱瑜 宋金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