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撷英,含英咀华。
当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们的注意力被热点短片、网红带货和AI浪潮等层层包围。在这喧哗和骚动里,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也曾想过,中国古人是怎么思考人生、政治、教育和命运的?
今天,我们重新打开一本在中学时就接触的书——《孟子》。
《孟子》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政治热情和人格锋芒的儒家经典。它的作者孟轲(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孔子最重要的精神继承人之一。
孟子不是迂腐的说教者,而是一个敢和国君硬刚、批判现实不公、敢为百姓发声的“硬核知识分子”。
从“浩然之气”到“民为贵”,这部儒家经典,远比我们想的深邃。
一、《孟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如果《论语》是孔子门生对老师日常言行的记录,那么《孟子》则是孟子的弟子们对这位“亚圣”言行与思辨的系统整理。
《孟子》全书共七篇、十四卷,每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既有哲理对话,也有历史反思,风格上更接近“战国辩士”的雄辩风采。
相比孔子的“温和”,孟子更具斗争性——他倡导“仁政”,主张“性善”,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年代,直接把老百姓放在了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
他不仅讲理想,还讲方法论。如,怎样培养浩然之气?为何要施行仁政?士人应如何立身处世?这一切,在今天读来,依然直击人心。
二、孟子的人设:不是圣人,是战士
在多数人印象中,儒家人物总是温文尔雅,但孟子不同,他的形象更接近一位披着儒家外衣的“政治斗士”。
他走南闯北,游说列国,先后见过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战国诸侯,却从不卑躬屈膝。他“怼王”的场面,可以说是先秦最有“爽感”的名场面之一。
比如,《梁惠王上》的开篇:
梁惠王问:“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冷冷回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你以为我来搞钱?我来是讲理想的”。
孟子看清了现实的冷酷,却始终选择站在理想一边。他批判“王道不行”的局面,不为权贵折腰,不对暴政妥协。提出士人应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与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说一脉相承。
还有,他是虔诚的布“道”者,坚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迷信暴力、穷兵黩武者,他提醒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热血核心:浩然之气是什么?
《孟子》里最“燃”的概念,那一定是“浩然之气”。
孟子对弟子公孙丑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不是什么“气功”或者情绪,而是一种人格力量、道义之气,是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核。
浩然之气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道义中长期坚持而来。它让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正的力量,是坚持正义与理想的那股精气神。
四、《孟子》真正打动人心之处
1、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孟子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令人动容。他说: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恒产者有恒心”是穿越千年的现实主义智慧,时至今日,仍发人深省。
2、对人性中善的根本信仰
春秋之始,礼崩乐坏,弱肉强食,“毁三观”事件比比皆是。而孟子说:
“独立不惧,遁世不闷。”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盲目乐观,而是对人性中善的根本信仰,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修养内心、持守道义。
3、可贵的民本思想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同时,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桀纣一类的暴君,孟子认为,“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此外,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孟子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教育理念的前瞻性
孟子强调“养气”“立志”“知人善任”,提倡“因材施教”,比现代教育心理学早了两千多年。
他教育弟子,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思考、塑造人格,这恰恰是今天教育仍需借鉴的理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孟子》一书辩论艺术极具特色,它集“情、理、势、法、趣”于一体,体现出儒家逻辑思维的力量与道德理想的光芒。比如,它通过自我设问或反问引导对方深入思考,使观点层层递进,结论水到渠成。它讲究逻辑链条的铺设和逐层推进,往往抓住对方一处漏洞不断深入,穷追不舍,并善于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史为证、以人证理,增强说服力。常用寓言来阐明道理,以形象说理打破抽象空谈,生动易懂。
五、为什么今天还需要《孟子》?
在这个“躺平”“内卷”成为热词的时代,人们时常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
人们渴望正义、追求价值,却常被现实挤压。
《孟子》像是一面古老却依然清晰的镜子,照见我们的懦弱、逃避与麻木,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热血和担当。
它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要我们在复杂世界中,不放弃为“善”而坚持的可能。
因之,今天的《孟子》,不该只是一门考试科目、一段背诵任务。它是一部思想的火种,等待被重新点亮。
愿我们都能在忙碌生活中,守住那股“浩然之气”,以孟子的热血与胆识,成就人生,成就世界。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