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商城展览馆的玻璃展柜里,一辆1978年的木质独轮车静默伫立。磨得发亮的车胎镌刻着岁月的纹路,裂痕密布的车架仿佛历史的褶皱,谁能想到,这看似陈旧的运输工具,竟串联起一座城市从“四塞之崮”到“物流之都”,从“提篮小卖”到“买卖全球”的逆袭传奇?临沂用四十年光阴,将“草根经济”锻造成中国创造的鲜活样本,其背后蕴藏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正是破解中国创造密码的关键钥匙。
一、“筚路蓝缕启山林”:临沂范式“是什么”
“商贾云集,货聚八方”,《沂州府志》里的寥寥八字,勾勒出临沂千年未改的商业血脉。但真正让这座城市书写传奇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摊经济”。1981年,临沂西郊汽车总站旁,2000多个摊位如星火燎原,在尘土飞扬中搭建起全国最早的“马路市场”。没有遮风挡雨的棚子,塑料布就是商户的“广厦”;没有运输工具,人力板车便是他们的“铁骑”。这种“蚂蚁搬家”式的原始积累,孕育出敢为人先的闯劲、灵活应变的智慧、抱团发展的韧性,构成了临沂范式最本真的底色——它不是宏大叙事下的奇迹,而是普通人用双手、靠智慧闯出的“草根创造”。
如今,兰山区“中国教育用品采购基地”每日3万种教具发往全国,80%商户拥有自主设计能力;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拔地而起,全产业链无缝衔接;国际陆港智慧物流园年处理3000万吨货物,数字技术重构传统物流。从地摊到产业集群,从人力板车到智能物流网,临沂用实践诠释:中国创造可以从泥土里生长,从市场中萌芽,从草根间崛起。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成功密码“为什么”
临沂的逆袭绝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必然。从“天时”看,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从“地利”讲,地处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让其成为商品流通的天然节点;但最关键的还是“人和”——临沂人骨子里的“闯劲”与“韧性”。正如古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临沂商户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市场浪潮中摸爬滚打,从代工生产到自主研发,从跟随标准到制定标准,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此外,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也是临沂成功的重要密码。政府不做“甩手掌柜”,也不搞“过度干预”,而是像“园丁”般为市场主体提供沃土: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服务平台,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这种“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默契配合,让临沂在产业升级、数字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
三、“敢教日月换新天”:未来之路“怎么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临沂并未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以“归零心态”再出发。在产业升级上,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在数字转型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智慧物流”“数字商城”,让“扁担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在区域协同发展上,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物流之都”为支点,构建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商贸网络,从“临沂制造”迈向“临沂创造”。
面对未来,临沂深知:中国创造的道路没有终点,唯有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继续书写传奇。从木质独轮车到智能物流网,变的是发展形态,不变的是敢为人先的勇气;从地摊经济到产业集群,改的是产业格局,不改的是脚踏实地的坚守。临沂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怀揣梦想、勇于创新、务实奋斗,中国创造的“草根范式”就能在华夏大地处处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来源:今日头条·七安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