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农村长大,农村是我的根,我愿全力守护这片乡土的平安与和谐。”这是一名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深切的乡土情怀,他就是晋江市永和镇综治协会会长、永和镇“老叔公”调解员、马坪村党委书记林西湖。
诚心用心
做群众的“贴心人”
2000年,本可以专注于家族企业事业的林西湖带着满腔热忱,投身乡村工作。这一年,他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而这一干就是25年。
作为永和镇综治协会会长、马坪村党委书记,也是镇“老叔公”调解团成员,林西湖为人热心、尽职尽责,对于基层治理和调解工作,他总是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的期盼放在心上。
“在农村,乡亲之间、‘厝边头尾’总会有一些闹心事,如土地纠纷、家庭问题等。这些事情虽然很小、很琐碎,但对村民来说,都事关切身利益。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好,矛盾可能就会升级。”林西湖说。
不久前,“新马坪人”陈女士专程来向林西湖致谢,她说,“身边有‘老叔公’,我们在这里创业和生活很安心。”
事情源于一桩纠纷。村民老林在陈女士工厂打扫卫生时,身体不适突然昏倒。经治疗,老林昏迷多日后醒来,但是半边身体偏瘫,行动不便。事发后,老林的家属以老林是为工厂打扫卫生出事为由,向陈女士索要巨额赔偿,但陈女士认为老林只是临时来打扫卫生,此次出事是老林自身身体有基础病,与厂方无关。双方僵持不下,陈女士找到了林西湖,请求调解。
接到陈女士的求助后,林西湖在半个月时间里先后7次找到双方当事人,详细了解事发经过、双方诉求,从法、情、理等角度进行调解,最终成功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几年来,林西湖主持或参与调解的纠纷案件达近百起。在他看来,“秉持公心、群众信任”是调解工作的基础,也是关键,“群众有困难的时候想到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既然把希望寄予我,我就得认认真真对待、尽心尽力办好!”
扎根基层,还须腿勤脑勤。走村串户是林西湖的日常工作,长时间且大量的走访,不仅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联系,也让他能够及时发现纠纷、调解纠纷,并从中建立信任。很多时候,只要他在场,纠纷就能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我就再勤快一点,继续跟踪,努力做到隐患早排除、纠纷早化解、矛盾不升级。”林西湖说。
薪火相传
共筑和谐“好枫景”
记者采访得知,林西湖的“喜调解、善调解”获益于他的父亲——林荣登,一位受乡亲敬重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林荣登原是一名企业家,其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受母亲教诲,林荣登为人正派、乐于助人,早年村民遇到纠纷,经常邀请他“做公亲”(闽南对调解工作的一种说法)。1993年,林荣登将事业交给子女打理,专心投身人民调解工作。数十年来,他调解过的纠纷不计其数,每一件都融入了他的心血与智慧,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阿登伯”。
好家风,代代传。多年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让林西湖将好家风传承下来。农村的事情有许多“疑难杂症”,林西湖如父亲“阿登伯”一样做人公道,坚持以理服人,渐渐在村民中树立起威信。
而像林荣登、林西湖父子这样热心于“管闲事”的乡贤,在永和镇有一支专门的队伍——“老叔公”调解团。
永和镇曾经是有名的“石材之乡”,常住人口约12万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量多、散杂的新特点。为应对新变化,永和司法所突破个人调解常规,打造了具有闽南特色的“老叔公”调解团,用“老叔公请你喝杯茶”的方式,以“小调解”撬动“大治理”。林西湖与父亲都是调解团的重要成员。
此前,巴厝村村民林某与邻里因纠纷问题积怨多年,永和镇发动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力量持续讲法说理,但矛盾迟迟难解,于是邀请林西湖等“老叔公”介入。他们耐心调解,并帮助林某解决了家庭困难,最终,这起长达八年的信访积案得以化解。
工作中,林西湖与其他“老叔公”把调解场所搬到暖意融融的茶桌旁,做到怨气消除在茶桌、纠纷处置在源头、矛盾化解在基层。如今,“老叔公”调解团已成为永和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的“专家门诊”,一些多年难治的“疑难杂症”,“老叔公”往往能够做到“药到病除”。作为“平安永和”建设的重要力量,“老叔公”调解团也成为永和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块“金字招牌”。
“老叔公”调解团自成立以来,化解各类纠纷矛盾550起,调解率达98.8%,成效显著。
林西湖等“老叔公”热心奉献、勤于为民,受到当地百姓广泛好评。2023年,永和镇“老叔公”调解工作法入选福建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2024年,永和镇“老叔公”人民调解工作法被泉州市司法局评选为“优秀148品牌”,相关经验做法得到有关领导签批和福建政法委清朗天空等各类媒体平台报道。
因为有着突出的基层治理和调解工作贡献,林西湖连续多年担任永和镇综治协会会长,并先后获得“泉州市人民调解能手”“晋江市优秀人民陪审员”“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记者 王诗伟)
来源:晋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