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话剧《地铁六号线》,正在地铁车站、隧道施工的场景里,演绎着产业工人的温情故事。
台下,《地铁六号线》的角色原型,千千万万平凡岗位上的青岛地铁人的代表,作为一群特殊的观众,看着自己的故事,仿佛时光倒流,将他们带回那些熠熠闪光的日子。
这一动人场景发生在7月18日的北京二七剧院。这场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指导,山东省总工会主办,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地铁集团出品的以青岛地铁班组建设为主题的话剧演出,让产业工人的成长叙事,有了更饱满的颗粒度,更质感的空间氛围。
话剧《地铁六号线》演出现场。
《地铁六号线》让工匠精神具象化
为地铁职工拍话剧,确实不多见。当青岛地铁工人的焊花也能在舞台上闪光之时,惯于乘地铁通勤的每个普通人,或许会忽然意识到,每一次安全、准点地畅行于城市的起点与终点,背后都不是白来的。有一群人,他们往往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没注意的时候,守护着城市的正常流动。地铁不仅是城市的交通工具,更是无数建设者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城市动脉”。
所谓工匠精神,往往能赋予每个平凡岗位以非凡的光彩。它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一个人能以“匠人”的劲头,琢磨本职工作,就很容易能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从而提升工作质效,也为城市的发展成色“提纯”。
由此,揆诸青岛地铁职工的成长史,“工匠精神”就有了更具象化的落地。一位观众看完话剧后久久不能平静,他说,青岛地铁的班组建设真正把员工放到了心上,那些关怀人性的举措值得推广。
班组成赋能场域
平凡岗位从不是平庸的代名词。一部《地铁六号线》的话剧,讲述了地铁职工有温度的奋斗史诗,也成为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真实写照。
在青岛地铁,基层班组已然成为员工思想政治引领、主人翁地位保障、劳动权益维护等多维赋能场域。
班组 “小立法” 讨论爆破方案、技术改进成果、安全记录办法,直接以积分的形式与收入挂钩……当产业工人从 “执行者”变成 “参与者”,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
据报道,青岛地铁一个变电工班,节省成本超130万元,累计研发90余项实用小发明,其中14项获国家专利。
这不是某个能工巧匠的个人壮举,而是群体性的潜能“爆发”,得益于班组建设的积极落地,青岛地铁已涌现出40多名先模人物和20多个创新创效新平台。
企业管理,要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班组建设,就是要让职工从 “要我干”升级为 “我要干”,以管理变革催生创新活力。无论是“两进三环四管五保”工作主线,还是“小立法+二次分配”的激励办法,管理方式的创新,让产业工人从中感受到的是被信任、被托付。
在此基础上,一线工人提出的技改方案,在城市地铁所有在建线路推广;一线员工想出应对早晚高峰的办法,成为标准化作业流程。
工匠精神总会从个体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但如果没有群体性的氛围,没有包容鼓励乃至落地执行的制度空间,恐怕难以长远,其精神力量也鲜能外溢。
而对班组的管理和建设,正是让工匠精神生发进而蔓延为一种产业工人整体气质的抓手。既像老工匠那样精益求精,又像新创客那般勇于突破,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一群地铁职工身上,有了可感可触的呈现。
所以,话剧《地铁六号线》的演出,也是一次深情地致敬。其“一群人、一条线、一座城”的鲜明叙事,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力载体,观众也从中感受到了地铁建设者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领略到了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
演出现场掌声不断 。
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型
当一座城市,给产业工人更多施展的舞台,把聚光灯对向劳动者,不仅体现城市对普通人的关注关爱,也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化和转型。
一段时间以来,受制于观念、收入等因素,部分青年人不愿意进工厂。在不少工业企业中,普通工人境遇不佳,收入低、待遇低、尊荣感低、存在感低,“四低”痛点也使年轻人不愿接力选择工人职业,出现跳槽离职和技术传承断层现象。
今天谁来当工人?既是工人之问,更是国家制造业发展之问。
工人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强、则市强。提高工人地位、保障工人待遇,为工人提供丰富的晋升渠道,开阔的发展平台,从中央到地方,认识是统一的,各项保障政策也在逐步完善和落地过程中。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其中明确提出,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产业工人队伍;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工业历史悠久的青岛,是实体经济大市,有着以制造业强市的雄心,也有着深厚的工匠文化。但工业文明与工匠精神交融,并不能天然生发出一支素质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
为产业工人们搭建起更多技能展示和提升平台,积极营造尊崇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社会风尚,才能助力各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找到施展个人才华、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
2025年7月,《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这部具有青岛特色的条例,旨在通过立法进一步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相关制度和措施的不断完善升级,不只是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工作要求,也是青岛放大城市优势,全力打造工匠之城,以先进制造业强市的战略部署。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话剧《地铁六号线》,展现的是青岛地铁人的精气神,亦是城市“产改”成果的场景化亮相。
一台感人肺腑、触人心弦的大戏,有家人团聚的喜悦,也有首列车试验成功的激动,这些地铁工人生活场景的日常,藏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也跳动着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高静
校对/ 付春愔